巩固成果 提升水平
全面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规范运行
滕州市人民政府
(2014年8月6日)
近年来,滕州按照市委、市政府的部署要求,坚持把城乡环卫一体化作为推动全域城镇化、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举措,突出收运、整治、管理、保障四个环节,强化措施,全力推进,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和常态化、规范化运行。
一、突出收运环节,加大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力度。围绕“村收集、镇转运、市处理”的运行模式,累计投资3.3亿元,完善各类环卫基础设施建设。在村居,加强垃圾收集点设施建设,优化选址布局,共配套密闭式垃圾收集容器1500余个,配备村级垃圾清运车辆2400余辆,设置收集点5.6万个,既方便了群众,又避免了乱倾乱倒现象。在镇街,在每个镇确保一座垃圾中转站正常运转的基础上,今年8万人以上的10个镇均建成运行第2座垃圾中转站,全市镇级垃圾中转站达到31座,共为镇街购置小型勾臂车47部,垃圾清运机械车辆等176部,实现镇域垃圾的就近压缩和转运,进一步提高了垃圾清运能力。市处理方面,用于转运垃圾的大型密闭式压缩车达到20辆,统一把生活垃圾运至一级填埋场集中处理,日处理垃圾600余吨;5月初与中国光大集团签订环保能源发电项目,一期总投资3.4亿元,建设周期18个月,日处理垃圾能力700吨,促进生活垃圾资源化、无害化处理。在城区全面推进精细化管理,启动道路机械深度保洁工程,新购置机械清扫车、高压冲洗车、清污车等作业车辆60余辆,更换新型保洁车300辆,主干道、公共广场等区域机械化保洁率达到70%以上。
二、突出整治环节,提高镇村环境质量。把城乡环卫一体化与乡村文明行动、美丽乡村建设、森林滕州创建、村级阵地建设结合起来,积极动员镇街、社区、村居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。对已通过验收的村居抓巩固、抓提升、抓特色创建;对薄弱村居,按照硬化、净化、亮化、绿化、美化的“五化”标准全面进行整治,累计硬化村居道路401万平方米,新增绿化面积327万平方米,美化粉刷立面1100万平方米,安装路灯6.9万盏,累计清运农村垃圾10余万吨,垃圾围镇、围村、堵路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。截至目前,1133个涉农村居中,879个通过市级验收,示范村达到202个。通过开展综合整治,有效改善了城乡环境卫生面貌,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,成为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。
三、突出管理环节,创新市场化运作模式。一是城区理顺了相关部门、各街道环卫管理体制,明确了职责,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,把主次干道、背街小巷、居民小区600万平方米保洁工作全面推向市场。鼓励各镇与有资质的专业运输公司签订清运合同,政企合作,节约高效,解决了镇级一次投入过大的问题。二是因“村”制宜,张汪镇大宗村、大坞镇西鹤楼村等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居,积极推广物业化管理模式,成立专业化的物业公司,夯实目标管理责任,聘请专业化人员参与管理,提升管理水平;滨湖镇南陈庄、级索镇北杨楼等经济条件一般的村居,“两委”负责人带头严抓严管,村民自治参与管理。三是抓好环卫队伍建设,强化镇街环卫所机构设置,配齐环卫管理人员,按村居人口2‰的比例配备村级保洁员2373名,为每名保洁员落实400—600元补贴,其中滕州财政按1‰的比例为每名保洁员每月补贴200元;建立健全镇街保洁员月培训例会制度,保洁员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。
四、突出保障环节,构建长效机制。一是强化组织领导。多次召开专题会议,研究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,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;加大宣传力度,营造了全社会广泛动员、积极参与的浓厚氛围。二是强化资金投入。将环卫一体化工作经费纳入市级年度财政预算,列支4000万元专项资金予以保障;各镇街结合实际配套资金,积极探索多元化融资,保障设施建设、垃圾转运。加大对117个薄弱村居的投入,在市财政拨付每个村4万元帮扶资金的基础上,滕州财政、各镇财政均再按1:1的比例配套。推行垃圾处理费委托代收,每月每户按1—5元的标准,实行村级保洁收费,形成了工作开展的长效支撑。三是强化督查检查。制定出台了城乡环卫一体化考核办法,把环卫一体化工作纳入镇街差异化目标考核,适度提高分值权重。建立定期考核机制,由城管部门联合督查局、住建、环保等单位,制订督查考核细则,搞好周调度、月督查、月暗访、月排名;各镇街按照责任分工,制定考核奖惩细则,加强对村居的考核;各村居设立监督栏,人人参与、人人监督,促进了环卫一体化工作深入开展。
下一步,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,措施再强化,机制再完善,标准质量再提高,继续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,不断提升规范化运行水平,切实营造干净、整洁、优美的城乡环境,为加快建设幸福新枣庄做出新的更大贡献。
|